因此,将债务置换说成中国版QE,不是理解上的逻辑错误,就是别出心裁的拉郎配。
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,因此这部分劳动力供给是不稳定的。但是,要严格界定哪些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慎重,不能把这个范围过分扩大。
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引擎。现在讲到在特大型城市推进户籍改革,确实遇到人口密集、环境问题、交通堵塞问题,甚至可能有贫民窟等问题,少数几个特大城市或许应该特殊施策。所以可以在实践中去摸索,看到事实以后才能下决心,但是总要有切切实实的推进改革的动作。渐进式改革绝不意味着拖延改革,更不意味着不改革。比如我们有2.7亿的农民工,这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进入 蔡昉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人口红利 。克服这些困难,同样必须要靠改革,主张缩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是短视的观念。活得长,关键在于界定和规避风险。
还有一种,就是我试图通过本文来寻找和沟通的人。如果不是因为水路被阻,哪里至于水会聚成泥流。碧水源,主营业务收入5亿,同日收盘市值132亿。如果打官司的输赢和事实、证据及法律没有关系,人们就会选择不做律师。
但有一点是清楚的,造成这一波行情的钱,并非来自场外、像有些论者说得那么卡通——炒房团的钱被限购令逼进了股市。夸归夸,按照我所擅长的体制内高考议论文的辩证二分法,但书还是有的。
二、A股市场是一个恒时高估的市场 前面说到A股市场是一个无效市场。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,其最大的败笔就是在送股换得流通权的同时,给送剩下的旧股设定了不合理的锁定期。非要在A股进行高峰体验的同学,其获利的法门在于抓住稍纵即逝的价格相对合理安全期进行买入,并在达到自己的交易目标后全身而退。其他方面不多说了,具体到A股市场,市场之所以完全无效,是因为公司发行上市并非由市场选择,而是由政府选择。
举例说明一下这种无效性:海油工程,主营业务收入140亿。因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啊……啊……啊……恐怕手们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呢。由于筹码供应上的限制,导致A股市场整体而言永远高估,在2005年沪指998点、2008年沪指1664点那一天也丝毫不例外。设想一家公司C,其利润以30%左右的年率持续增长(我听到有人心里说了,这不是烟台万华么?)。
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愈走愈疯狂,基金经理和其他机构的决策者们纷纷把金融股从高配调到标配,后来又从标配调到低配。据统计,美国长期投资人自资本市场所获的利润中,90%以上来自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、毛利率的提升,只有10左右来自市场估值水平的变化(数据来源不记得了,当是我瞎编的好了)。
下端是相对合理的价格,上端是特别夸张的高估的价格。一度盛传最优秀的共同基金经理彼得·林奇同志,从他那张五常式的头发来看,生活质量应该不比张五常高多少(当然他应该不至于东躲西藏),所以尽管他年纪比巴总芒总小一些,现在江湖上已经不大听得到了。
在A股市场上,一个在私人股权市场上估值不到3亿元的未上市公司(3000万利润,10倍PE),一旦上市,其市值很容易达到30到50亿(100到150倍PE)。所以,卖出点在于你的投资计划,而不在于你对行情发展趋势的把握。如果市场估值水平大致恒定,比如说,市场均值PE在12(极熊)到18倍(极牛)之间波动,则C公司的股价在牛市顶峰之后一年内,虽然市场估值下降了30%,但它的利润增长了30%,两相抵销,则它的股价最多是不增长或稍有回调。阴谋论也大肆出街,一时好不热闹。以上写到了发行审批导致市场供不应求,供不应求导致恒时高估,恒时高估加上剧烈波动导致价值投资不可能。其实,经验老到的A股赌徒都明白选股不如选时。
是谁说的来着?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使自己离开地面,这个定理在A股市场就失灵了。价值投资所谋取的盈利,一定是来自于企业的利润增长。
从为政府分忧的角度出发,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公民,我也不能动不动就建议赌徒们空仓去各地流窜,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券商从业人员在嗷嗷待哺呢。在当时我就以螳臂当车的堂吉诃德风范呼吁过,送股之后应直接全流通,新老股份在股改后首个交易日一齐进场交易。
注意,是600和000开头的老股票。这些累积起来的解禁股,日复一日的越来越多。
接下来我们就在这样的假定基础上,研究如何在高估值、剧烈无锚波动、价值投资失灵的A股市场上,合法挤进第三种人的行列…… 四、对A股市场主要风险的界定和应对 在美国股市上,巴菲特和芒格即使不算活得最好的人,也是活得最长的人。有同学又说了,看得见的手们决策不就是看数据么,紧盯宏观数据预测手们的决策,能不能选时呢?不能。这个前几节已经强调过N次了。这种游泳方式,就是正常的资本市场,大多数人长期游泳,身体得到了煅炼,极少数甚至游成了巴菲特。
这就是本文前面专门用一个小标题说了A股市场使价值投资原则无效的缘由。应对这个新股上市价更高的风险,同学们要牢记不买首日上市股。
至于活得好,那得到很后面才能提到。3、全流通转变中迫在眉睫的黑洞 前面讲了体制转变的风险(颠覆性的、后果是不可想象的)、新股冲高回落风险(旧体制伴生性的、可规避的),今天再说一说全流通转变完成前的价值黑洞,这个风险是临时性的,用医学术语说,是一过性的。
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半夜鸡叫印花税、电话通知基金只许卖不许买的所谓窗口指导、在限售期制度之外强加于市场的每月只许卖出百分之一……这些妖娥子是列举不完的。2、制度缺陷提供的机会 近年来大家都发现,在某只个股超长锁定期结束的那一时点,很多股票都出现历史性的低点。
在过去一年时间里,各路研究员都把两高三新作为新时期股市的投机热点,持有金融大盘股的基金经理沦为菜鸟和笑柄。也许正因为如此,政府每过一段时间就推出一种新的代码群(从000到600到002到300,将来肯定还有400,500,007,888,999等)。那么,非买不可的话,这一年半买什么、持有什么? 我的药方是这样的: 第一、买已经实现全流通很久的股票。比如在9月下旬,对于一再疲软的金融股,考虑到各种加息的传言,就有人满仓了这类货,然后随着基金们的战略性调仓,一举实现了全仓30%的收益——奇迹的是,这居然只需要一周,真的。
它将在本文写作时进入临界状态,并在一年半之内消失。最迟钝的人都能看出,持有这只股票度过牛-熊-牛的转换,是一件奇蠢无比的事。
由于进口被人为控制,间歇性地放水进来,进来的水全都裹胁着巨大的压力,里面泥沙俱下、鱼龙混杂。既然A股恒时高估是因为管制形成的供不应求局面导致的,那必然意味着新货入市会被哄抢,越小盘抢得越厉害。
对不起,朋友,你读过《时间的玫瑰》么? 看了上文,肯定有悲愤的亲朋说,这不是一个赌场嘛,我们在这样的市场怎么可能做投资? 对此问题,有两个递进的回答: 其一、也是我对大多数至亲、好友、同事、领导、下属的劝告:关掉账户,忘记伤痛,该干吗干吗去,这东西一般人玩不起。在恒时高估的A股市场上,什么情形下会出现企业估值相对合理的买入机会?这里列举一些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的原因。